不仅有助于稳汇率,也有助于离岸人民币基准利率的形成。
也是去年10月,我在广东调研,当地人民银行的同事告诉我,在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的对外经济活动中,人民币结算占比超过了53%,成为第一大结算货币。过去为什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时候比较艰难?就是因为老要盯着汇率,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目前全球人民币外汇日均交易量大概2850亿美元,其中1650亿发生在离岸,剩下的1200亿左右发生在中国境内。总体而言,日元升值成本主要是由日本自己承担,而马克升值的成本,则是由德国带着其欧共体产业链上所有国家一起来承担。现在的问题在于,美联储在国际责任和国内目标两者之间无法兼顾,特里芬难题带来的挑战愈演愈烈、美元价格信号越来越扭曲失真,在此情况下,美元的未来将是什么样的?美元汇率多大程度上还反映市场供求均衡结果?还能否真正有效发挥全球资源配置的价格信号作用? 不仅如此。从现实情况看,实证数据支不支持这一判断?可以说,实际情况已经是这样的了。应该说,美国人搞长臂管辖并非单纯出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而是有其逻辑和现实基础,基础之一就是美元的国际使用。
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交易、流通,基本的经济学框架是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经济学理论。美元全球日均外汇交易量大约6万亿,这6万亿美元的全球日均交易量决定了美元汇率,而且这是一个供求平衡、交易产生的结果,是一个均衡汇率,充分反映全球市场主体持有美元的价值判断、风险偏好和预期,因此也是透明、公允、可预期和相对稳定的。符合条件的企业购买相关保险产品可以给予一定财政补贴。
此外,还需进一步加强保险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制度建设,强化分类监管和差异化监管,将保险控股公司、股东关系的穿透、信用保证保险、保险另类投资等新业务作为风险管控的重点,并对各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严加整顿和治理。(二)增加保障措施的广度 这是指先进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支持保险业发展,但在我国尚不存在。我国在保险科技方面有颇多进展,但与全球先进水平相比,不论在资源投入还是成果运用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竞争性——中国保险业不缺竞争,但缺的是有效竞争、良性竞争。
我国当前保险供给的首要问题是购买保险的人数相对较少。4.企业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补充性医疗保险计划在享受税收优惠前,要求进行相关歧视性测试,防止这类计划过度偏向高收入群体,过度加大收入差距的不平等。
在我国现代服务业各门类中,保险业发展处于相对较弱态势,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效率和安全都产生掣肘。为支持我国保险业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国需要提升相关保障措施的高度、广度、深度。二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需要更高质量的保险供给。健康险业务则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都在经营,各公司主推的产品以类似寿险的重疾险为主,整个健康险市场以泛寿险化模式运转,同质化严重。
2.适当提高企业补充性养老保险、企业补充性医疗保险的税收支持力度。此外,美国还对发展中小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税收倾斜。此外,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的境内保险公司数量也有明显增加。由于保费收入的增长主要受到理财功能相对优势的驱动,而不是受到保险独有的风险保障优势的驱动,导致保险业与其他金融服务部门的差异化程度偏低,系统性关联偏大。
日本约有1.813亿件生效的寿险保单,人均1.44件。2019年我国人身险保单件数共79722万件,人均0.57件。
三是保险资金运用环节风险偏高。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较高管理技能的外资保险公司还没有与中资保险公司在关键业务领域形成有效竞争,互相促进、拾遗补阙的开放倒逼效应有待进一步显现。
一是多层次社保体系建设需要保险业做出更大贡献。很多财产险公司经营模式单一,高度依赖车险业务。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财富加速积累。问题四:为支持我国保险业在十四五期间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转换,应制定或提升哪些相关保障措施? 田辉:一国保险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由政策、制度、监管、法律等构成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1.增加金融知识教育,提升公众的保险和风险意识。在我国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不论是针对财产、人身还是健康、责任,都将涌现出更加旺盛的风险保障和管理需求,消费者呼唤保险业提供更高质量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防控金融风险的任务丝毫不容松懈。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保障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充足,对一国保险业的发展将产生关键决定作用。
这些都是我国应该补足的政策空白。动用部分专项财政救助资金进行巨灾保险保费补贴。
5.强化保险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助力金融体系的稳定。2.强化保险行业发展的专业性、竞争性和稳健性 专业性——长期以来我国保险公司习惯于粗放式发展模式,专业经营能力不强。
2.试点在一些领域(如灾害救助、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社会治理)使用保险工具替代财政工具进行损失补偿和风险转移。5.将特定巨灾风险由地方试点提升至全国层面运营,包括建立中央层面的风险分担机制。2.允许职工个人可以动用公积金账户资金购买住房相关的保险。3.改善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的税收优惠模式,从产品制进化到账户制。
十四五时期我国必须加大对保险科技的投入和应用力度,使得保险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加贴近消费者的各类精细化需求,包括购买更加便捷方便,保障更加灵活全面,信息更加透明公开,理赔更加及时快速,价格更加低廉可负担等。2016-2019年我国保险资产占GDP的比重稳定在20%左右,并没有像以往五年计划期间那样保持明显向上态势。
1.将保险业纳入到国家灾害管理网、社会安全网、粮食安全网建设等领域的发展规划中,明确保险业应该达成的风险保障目标,以目标驱动方式倒逼保险业在多层次国家安全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3.在法律和制度层面确保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
人身险公司或者依靠个人代理渠道的人海战术,或者依靠高额佣金的银邮渠道来提升保费收入。相比之下,2018年美国约有2.669亿生效的寿险保单,人均0.82件。
自2017年开始监管机构加强了对保险业的风险管控,推动人身险业务回归保障本源,增加股权和公司治理监管力度,使得保险业风险水平明显下降。四是互联网保险、股权管理、信用保证保险等微观环节潜藏着很多风险隐患。工伤保险、长期护理险等社会保障项目中试点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经办,或者加大委托保险公司经办的力度。问题三:十四五时期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中心目标是什么?主攻方向又在哪里? 田辉:有鉴于此,十四五时期我国保险业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这一中心目标,从自身薄弱环节出发,朝着如下两大方向进行攻坚克难。
不过,整体看来,除了行业减税政策已起到积极效果之外,不少改革开放措施或由于实施时间尚短,或由于力度不足等原因,对保险业产生的带动作用尚不十分突出。我国需要研究建立保险业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包括识别系统性风险、引入针对性管理工具、进行宏观压力测试等,使得当前主要适用于银行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更加体现保险业特点。
在这一关键时期,保险业发展也将面临更大挑战。(三)拓展保障措施的深度 这是指我国已经实施了一些与先进国家类似的支持措施,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保障措施的力度不足。
科技性——近年来,保险科技方兴未艾,对全球保险业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比如企业和住户部门在遭遇外部冲击时缺乏充分的风险转移和损失补偿手段、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长期资金供给不足、金融体系同质化风险较高等,这些问题都与保险业不发达密切相关。